黨的十九大將鄉村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明確了具體的目標與任務,是黨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 “三農”思想的具體體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與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過去提出的建設農村思想的升華。鄉村振興第一次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的位置,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一同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需要實施的七大戰略。
2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的更替。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 “二十字”方針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要求,即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也曾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 “二十字方針”,即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首先是 “產業興旺”代替 “生產發展”。
其次是 “生態宜居”代替 “村容整潔”。
再次是 “治理有效”代替 “管理民主”。
最后是 “生活富裕”代替 “生活寬裕”。
4 多管齊下推動鄉村振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解決好農村勞動力外流嚴重、財政投入仍不夠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落后三大問題。
首先,要減少優質農村勞動力的外流。
政府需要加強農村經濟建設與投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農村服務機制,使農村居民的心理落差縮小,提高農民日常生活的幸福度與滿意度。
其次,要優化財政投入結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在優化財政結構方面,必須改變 “重經濟、輕文化,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思路。要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平衡好經濟與文化、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最后,要注重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推進。
首先要構建現代化的生產和經營體系。要想實現生產體系的現代化,就必須在育種、加工和增值的全過程中實現機械化和現代化生產。要想實現農業的經營體系現代化,就要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經營的效率。除此之外,還應培育多種農業主體。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民組織的培育力度,通過家庭、村落等單位將閑散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民資金聚集起來,促進現代化技術的傳播與推廣。